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起源于1960年开始招生的农业电气化专业,1996年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点,2001年获批电机与电器硕士点,2003年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2006年获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批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作为共建学科获批省优势学科二期项目(新能源汽车),2018年获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电气工程学科已形成鲜明特色、相对稳定的四研究方向:1)磁悬浮无轴承传动系统理论及控制:该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展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永磁辅助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和磁悬浮轴承等研究,在样机优化设计理论、建模和解耦控制、转子振动抑制补偿及软测量等方面突破多项技术瓶颈。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电动载运工具电机设计理论及应用:该方向针对电动汽车、电动舰船、电动飞机等电动载运工具领域电机系统需求,主要围绕多工况电机设计理论、电机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双动力源能量合成与分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宽调速、高效能电机设计理论方面,已形成鲜明学科特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合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一等奖1项(合作)。3、高可靠电驱动理论与电力电子技术:该方向针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可靠驱动领域连续运行的技术要求,主要围绕系统的高精度数学建模、故障分析与容错控制策略、电力电子模块系统集成、多电机协调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在带故障容错运行、转矩脉动抑制、多变量解耦控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合作),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合作),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4、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该方向围绕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新型储能技术,重点开展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微电网变换器及电能质量控制、光伏发电预测技术、双向储能变流器控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与调频控制、多元储能资源规划及协同控制、飞轮与锂电池储能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电能质量检测与治理研究、以及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等处于行业先进地位,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学科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层次较合理的以中青年为主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9人,博导14人,45岁以下占60.4%,博士学位占91.7%。现有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333工程”领军人才4人,江苏省杰青和省优青等省级人才15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以上学术团体兼职12人。
学科建有“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电驱动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动车辆驱动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端装备电驱动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经过不断完善基础条件和设施,学科实力稳步提升。
近五年来,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防科技重点重大项目1项,承担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将以此为契机,奋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