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部介绍
经教育部批准,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分别于1999年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1年设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年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专业人才。截至2010年7月,电子信息工程系共有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助教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6人,全部29人均具有硕士学位。
二、专业介绍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传输与处理技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与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2006年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及应用、楼宇自动化、数字图像处理、电子装备设计技术等。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接受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的新产品研发能力。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创新”的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贴近性。2006年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教学,以及科技新产品研发与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网络技术与通信工程等。
3. 教学建设与改革
系自成立以来,全系教师高度重视两个新专业的建设工作,并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理念、授课模式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依据“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增删和调整相关课程内容,实现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较大幅度修订。在新教学计划中,新增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创新设计等3门专业选修课,EDA技术、多媒体技术等2门双语课程;调整了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3门课程的学时;修订了电子信息新技术系列讲座等课程的教学大纲;新增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创新设计等3门课程实验;将电路原理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单独设课,增加实验学时和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 教学成果与获奖
系自1999年成立以来,经过全系教师10余年的努力工作,硕果累累。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苏大学特色专业。
近5年来,系承担“电路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等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电路、信号与控制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电子信息类专业适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研究”等校级教改项目7项;1人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江苏大学教学名师。2006年12月,系的“电路”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实现江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2009年7月,系教师参与的“地方高校电气类专业技术主要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5月,“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被遴选为江苏省精品课程;2010年7月,“电气类专业主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以来,《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教材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三、科研
系通过引进博士和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更加完善。近年来引进国内外知名学校博士1名,在职教师5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学、科研的总体实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形成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其他国家级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工业公关与高技术等基金项目8项,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最近3年来全系教师累计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100多篇,其中6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或从事生物医学仪器设备的研发、销售、使用和维护等工作的理工医结合的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本专业属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调数理科学、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理工科知识与生物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即掌握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信号处理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电子信息类主要专业知识,又了解生物医学基本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多种先进实验设备,为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能够将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生物医学信息进行检测、传输和处理,培养学生具备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管理工作或在生物医学仪器及其它电子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生物医学仪器设备或其它仪器设备的研发、设计、管理、销售和使用维护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设置除数理化及工程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生命系统分析与仿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仪器,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超声波,工程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系列课程等,并开设多个专业课程设计,做到教学与实验设计并重。
深造机会:
我校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所在学院拥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相近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授予权。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广发的适应性,适合报考和攻读我校与大多数兄弟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或相近专业研究生,每届毕业生有一定比例的免试推荐读研名额。
就业状况及趋势:
该专业在国内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医学工程师在相关行业中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不足其1/3,有着非常巨大的人才需求前景。各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领域、医疗卫生部门、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设备的生产和销售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对该类人才都具有强大的需求,有着相当广泛的就业市场。
本专业学生可在高等学校、研究单位、航空航天、医疗卫生部门和企业从事医学仪器与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和销售等工作,也可在电子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领域发挥其聪明才智。